
第二届师范类外语学科发展高端论坛聚焦专业认证
高校探索师范类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
本报记者 王晓珊 在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读大四的公费师范生范端现在正在自己的母校——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习。与很多接受师范教育的学生一样,除了在学校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外,她还要进行一段时间的教育实践。
近年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投入力度,多措并举提升师范教育质量,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即是一项重要措施。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认证办法》),拉开了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序幕。领会文件精神、迎接专业认证,全面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师范类院校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专业认证:构建产出导向的师范人才培养体系
9月20日,第二届师范类院校外语学科发展高端论坛在线上举行。据论坛东道主、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卓教授介绍,本次论坛是山东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自6月以来,学院已举办了以共同体视域下的族裔文学、文明共同体视域下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外语学科智库建设、语言与认知、生态语言学等为主题的五场高端论坛。
“我们的初衷是将山师外院和《山东外语教学》打造成全国性高端学术平台,不仅为我院师生的学术成长创造良好环境,还要主动发挥外语学科服务国家战略的功能。本次论坛聚焦师范类专业认证、师范类院校外语课程思政等议题就是师范院校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是构建‘产出导向’的师范人才培养体系,并持续改进之。”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苗兴伟在发言中指出。他进一步解释道,根据认证要求,师范类专业要以回应需求来制定培养目标,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制定毕业要求,由毕业要求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并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条件建设,最终指向学生发展,体现产出导向。
以回应需求为例,师范类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回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需求,包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必备品格等新目标的需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等新方案的需求,以素养导向、学为中心等为要素的新教学的需求以及新高考的需求等。
对于这一点,范端深有体会。她告诉记者,自己在大学中学习了课程与教材、外语教学流派等理论类课程和英语教学法、英语教学技能等实践类课程。“课程与教材这门课的其中一位授课教师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研制组组长王蔷教授,她详细讲解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使我们对新课程、新课标、新高考都有了一定理解。”范端说。在实习期间,范端也始终对照新课标要求来观察指导老师的课堂,并努力实践着。
“《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和《认证办法》为我国师范类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确定了双重维度。”王卓指出,“《国标》首次明确了英语专业是人文性专业,而最能体现人文性的就是文学类课程。师范类英语专业的属性是在人文性基础上凸显师范性,因此师范类英语专业对文学类课程又有独特要求。”
据介绍,《认证办法》的毕业要求包括“一践行三学会”,即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依据‘由毕业要求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的要求,对照‘学会教学’这一项,师范类英语专业外国文学课程体系应在普通英语专业外国文学类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文学教学论、文学教育学等课程,让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文学知识,还具备教授文学的能力。”王卓说。
课程思政:打造多维度外语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认证办法》的毕业要求中,“践行师德”被置于首位。论坛上,多位专家分享了通过打造外语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在培养师范生师德师风与教育情怀方面的做法及认识。
西北师范大学地处甘肃,是在我国西部开展师范教育的重要高校。近年来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通过第一课堂打造思政“金课”,第二课堂在课外加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第三课堂挖掘网络课程思政教育内涵,初步构建了多维立体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要抓好教师关键主体、抓牢课程重要载体、抓紧教学核心阵地,营造良好的教学育人环境,教育引领学生成为语言文化的传播的使者,将外语学习作为文化传播的桥梁,彰显国际范,突出中国味,体现故乡情。”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曹进表示。
坚持“向西向下”教育实践,融合新师范教育与课程思政改革是这所西部师范院校坚守的理念。曹进向与会专家介绍到,学院坚持发挥西部师范院校应有的辐射作用,组织学生到新疆、宁夏、四川、重庆等地开展支教、送教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特别是在今年疫情期间,学院组织了西北师范大学应急语言服务团,组建了多语翻译志愿服务队,录制了多语祝福视频等,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我们将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培养素质高、视野宽、情怀深的外语人才,种好思政‘责任田’”。曹进说。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永祥对于课程思政有着独特理解。在他看来,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教学理念,其基本涵义是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作为思维方式,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师范英语课程思政是完全可行的,”王永祥强调,“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本身具备知识性和人文性,为英语课程挖掘思政教育资源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从而决定英语课程教育具备思政教育功能。”此外,师范英语课程具有跨学科性,在承载英语语言教学功能的同时,也为思想浸润和德育渗透提供了大量丰富多彩的题材。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和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都擅长以“对话”形式教书育人,这种古老的教育方式是王永祥心目中师范类外语课程思政的基础——教师不仅要系统而科学地传递知识信息,还要重视建立知识与人、与生活多向度的交融关系。“教师要在多维对话中挖掘课程思政主题和素材,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年前,怀着“想为中国教育做出一点积极改变”的教育情怀,范端选择了就读师范专业。大二的暑假,当她来到凉山州会理县黎溪片区小学支教,看到孩子们清澈的眼神中流露出对知识的无限渴望时,做教师的使命感与自豪感油然而生。“那一刻,我觉得教师这个职业真的可以产生一些影响,改变一些事情。”范端说,“我将带着所学知识走上讲台,用实际行动去影响未来的学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