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0日,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第二届师范类院校外语学科发展高端论坛”。本次论坛由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主办、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及《山东外语教学》编辑部协办。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新使命·新文科·大外语背景下师范类院校外语学科新发展”。此次会议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师范类院校外语学科的发展。本次论坛在腾讯会议平台举办,在B站进行了全程同步直播,共有11场专家主题发言,共计1400多名专家学者、高校师生通过网络直播收看了会议。外国语学院所有班子成员、骨干教师、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开幕式 · 致辞
在上午举行的开幕式中,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王传奎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李维屏教授分别致辞。开幕式由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山东外语教学》主编王卓教授主持。

在致辞中,王传奎副校长首先对第二届师范类院校外语学科发展高端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研讨会的嘉宾、各位专家学者表示了诚挚的欢迎和问候。王传奎副校长介绍了山东师范大学的基本情况,并对外国语学院工作上取得的主要成绩表示了肯定。近年来,外国语学院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学术期刊、学术平台建设上均取得了长足进展:改革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和专业一体化”建设、复语人才和跨学科人才培养取得良好成效,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成为我校进步最大的学科;提出“大外语学科”发展理念,形成学科和学刊协同发展、共同辉煌的良好态势,受到业内普遍关注;主动对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设立一带一路省级研究平台,为山东外语教育、对外交流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山师外语学科坚守师范特色,成立了基础外语教育研培中心,设计开发了一系列师范类特色课程,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基础外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最后,王传奎副校长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李维屏教授指出,本次论坛的举办充分反映了师范类高校外国语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对新时代外语学科建设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众多师范类高校外国语学院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术交流,使学科内涵和学术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可以预测师范类高校外国语学院在即将进行的第5轮学科评估中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本次会议的主题词“大外语”的概念不仅仅是指规模大的外语学科,而且有更深厚的含义,在新时代和双一流理念背景下,我国外语学科的发展要有大格局,教学改革要有大手笔,在培养高端外语人才背景下要有大作为,在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要大展宏图。这便是本次会议主题关键词“大外语”的意义所在,本次论坛为我们进一步探讨师范类院校外语学科发展的路径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专家主旨发言(按发言顺序)
上午的主旨发言环节中,北京师范大学苗兴伟教授、西南大学文旭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袁筱一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王雪梅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曾艳钰教授先后做了主旨发言,发言由山东师范大学王卓教授和杭州师范大学欧荣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王宗琥教授和曲阜师范大学秦洪武教授先后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苗兴伟教授的报告主题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新变化与新要求”。苗兴伟教授首先介绍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及其指导思想,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分级分类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有力支撑。其次,苗兴伟教授指出了师范专业认证的基本框架,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等内容。要求有以下几点:回应需求,制定培养目标,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制定毕业要求,由毕业要求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并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条件建设,最终指向学生发展,体现产出导向。最后,苗兴伟教授指出了各师范类外语院校应当突出以“三个目标”和“三个支撑”为主线,以“三个达成”为底线的认证逻辑;重查重证,强调“说、做、证”一致;全面覆盖“考查要点”项目,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做出评判。

西南大学文旭教授围绕“师范院校外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展开演讲。文旭教授首先介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背景,包括“十大”育人体系;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尽管各国倡导的价值观的取向并不一定相同,但是将价值观教育作为教育的首要功能则越来越趋于一致。随后,文旭教授介绍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各院校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素养,培养质量。最后文旭教授提出了外语教师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关系,外语教师教育要落实课程思政的任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华东师范大学袁筱一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技能·知识·能力与视野:关于师范类院校外语学科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袁筱一教授首先提出了师范院校外语学科的人才培养现状,本科层面包括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研究生层面包括教育专业硕士,翻译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其次,袁筱一教授提出了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认识的三大误区,指明我们应该有更加正确的认识,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专业人才,而且是全专业属性人才;综合性与研究型并非教师教育的反面;教师教育与学科教育不应该是彼此分割的,而是彼此融入的。最后,袁筱一教授提出了相关思考与举措,我们面对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人工智能等技术进步使得外语专业是必要工具的命题受到了挑战。袁筱一教授提出了相关对策即“两个加法”。师范生的加法,教师教育应该融入大类培养;非师范生的加法,依靠师范院校综合性优势,充分运用好其他学科的资源;教师教育的相关课程对非师范生进行开放;专业内涵的扩大与人才培养在横向与纵向上的打通。

湖南师范大学曾艳钰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新文科背景下师范类院校外语学科的跨学科发展”。曾艳钰教授指出,随着新文科概念的提出,人文学科之间、文科与理工科之间的学科融合趋势渐显。曾教授提倡借助综合型师范大学在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等学科上的优势,构建协同育人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路径。曾教授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探讨了湖南师大是如何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发展。首先,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如将新闻传播学、外国语言文学与信息学科交叉融合,首创“翻译传播学”和“语言智能与跨文化研究”硕士、博士二级学科方向;再者,搭建科教协同的一流人才培养平台;最后,湖南师大建造了智能计算与语言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充分说明了湖南师大为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而作出的重要探索。

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外语专业本科人才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罗良功教授指出跨文化能力培养已经成为外语教育界的共识。首先,罗教授从跨文化能力的概念辨析入手,提出了自己对跨文化能力的理解,认为跨文化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跨文化情感能力、跨文化认知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研究能力。然后,罗教授从三个方面说明了外语专业师范生要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二是外语专业的内在要求;三是师范生的素质要求。最后,罗教授对于如何培养跨文化能力这一问题,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可行性办法,从宏观设计层面,罗教授提出要从培养理念入手,主张以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带动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强调中外文化知识学习的平衡性和比较性和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加强人文素养提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从中观贯彻层面,罗教授提出,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要紧扣新国标和教学指南,培养模式要创新,如进行开放办学,扩大学习体验;从微观落实层面,罗教授聚焦于课程内容与教材教法,提出了五点要求,即课程的跨文化视野,课程内容的系统性,教学方法与教学任务的跨文化导向,以内容为基础的语言教学和能力导向的教学策略。

上海外国语大学王雪梅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王雪梅教授的发言内容主要为五个方面,分别为新文科战略与外语学科,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原则,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和研究展望。首先,王教授对新文科和外语学科的内涵、目标等概念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王教授论述了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即教师须具有融合理论、跨学科/超学科知识、信息素养、共同体认同感,体现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中。对于外语教师发展原则,王教授提出三点:一是立德树人与学科特色相融合;二是国际前沿与本土研究相结合;三是跨文化沟通与教研用相契合。在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方面,王教授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丰富跨学科或者超学科知识;提高认同感,建构学术共同体;明确学术定位,规划学术生涯。最后,王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展望,对当今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午进行的会议首先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董金伟教授进行主持,第一位发言的专家是西北师范大学曹进教授,曹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精心挖掘外语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努力打造外语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出发,他指出思政和专业课是同向同行的。围绕这一主题,他谈到对如何打造课程思政的教育体系,如何将课程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如何以德育人等问题的见解,这其中既有理论的指导,更有实践的参与,为打造多维立体的思政教育格局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接下来发言的专家是山东师范大学的王卓教授,她的报告题目是“文学教育与师范类外语专业人才特色培养:从师范类专业认证毕业要求谈起”。王卓教授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视角,重新审视了文学教育在培养师范生教师情怀、学科素养等方面的价值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诠释了文学教育学的内涵和外延。王教授从新出台的《国标》和《师范认证》出发,指出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对师范生提出了“一践行三学会”的毕业要求。作为“主线”的“主线”,该毕业要求对师范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均提出了明确要求。从OBE理念出发,她谈到师范类外语专业的文学课程设置、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授课模式在内涵、外延、机制、重心等方面均呈现出全新的特点。同时,在师范类专业认证毕业要求的观照下进行的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文学教育体系也使得呼之欲出的文学教育学更呈现出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随后,主持人由江西师范大学的李勇忠教授担任,首先进行发言的专家是华南师范大学的谷红丽教授,她的报告题目是“师范类院校外语专业卓越拔尖人才培养路径”。谷教授指出师范类院校外语专业卓越拔尖人才培养需要多元互动融通的培养路径才能达成。这包括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融通、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并存的课程体系、线上线下相协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U-G-S-I多元主体参与的实践育人机制、多维立体的课程思政建设等。她重点探讨了外语卓越人才的培养路径,强调了发展综合外语人才的重要性。

接下来,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王永祥教授以“对话:师范类外语课程思政的基础”为题,讨论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兴国必先强师。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师范类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亟待加强。如何进行师范类外语课程思政,基于主体间性外语教学模式,他提出,对话是师范类外语课程思政的基础。而思政课并不是一门或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理论、思维方式。同时,王教授从师范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展开进行讨论,重申思政课实行的重要性。

最后,会议主持人由北京师范大学的陈则航教授担任。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胡美馨教授以“英语师范教育 RICH 教学模式 26 年探索”为题,介绍了浙江师范大学的英语师范教育改革探索实践。RICH 是研究性学习(Research-based learning)、综合性课程(Integrated curriculum)、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人文素质全面发展(Humanistic outcome)的英文词组首字母缩写。胡教授提出,RICH 通过研究性合作学习、综合性课程,将英语教育与师范教育有机融合,在外语教育中实现全人教育。胡教授以专业基础课程“综合英语”为例,探讨了课程内容培养目标的调整,课程体系的优化对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重要性。
闭幕式 · 总结
会后,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苗兴伟教授对第二届师范类院校外语学科发展高端论坛进行简要总结,并对外语学科建设进行了展望。曹进教授代表下届承办单位西北师范大学表达了成功举办第三届师范类院校外语学科发展高端论坛的信心。

(撰稿人:郭金霞 蔡姗姗 秦一心 赵一)